《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为了换取鹅群,王羲之甘愿用自己的书法作为交换。
图片
众所周知,王羲之换鹅用的是自己所写的《道德经》和《黄庭经》,千百年以来,人们只能见到后者,《道德经》则一直不知所踪,甚至有学者认为,也许这只是个“传说”,或者说史籍记载错误。
图片
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的一次意外发现,证实了《晋书》的可信。人们在整理馆藏文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幅书法,经过对内容与跋文以及纸张的考证、鉴定,得出结论:这正是失传已久的王羲之《道德经》真迹,当年他就是用这幅字换的鹅群。
图片
随后,这件文物面向世界公开,国内有学者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见过这部书法后,才在自己撰写的《王羲之传》中加入以《道德经》换鹅群的情节。这部作品以小楷写成,全卷完完整整,一字不缺,整整200行、5000余字,这也是目前已知的王羲之、乃至整个东晋保存最完好、字数最多、水平最高的小楷了。
图片
褚遂良在卷后跋文中写道:“右道德经乃晋王羲之遗山阴刘道士书,道士以鹅群献右军者是也,历宋、齐、梁、陈四朝,令入秘府遂良内省因得厕观敬记其后。”进一步验证了它的真实性。《小楷道德经》原本递藏有序,清末时被日本藏家所得,后又被捐赠给美国,至今尚未归还。
图片
王羲之这幅小楷用笔成熟,几乎洗去隶意,比钟繇、卫夫人的宽扁楷书更为修整自然,可以说开创妍美小楷的先河。横画起笔逆锋藏笔后向右行,撇画则露锋切入,顺势而下,这种“藏露交替”的处理,避免了笔法单一化。通过提按区分层次,避免平板。
图片
结字欹正相生,突破了汉魏楷书的方正呆板,横画略向右上倾斜,竖画微左斜,通过长横的右展平衡欹侧。中宫收紧,外延舒展,外框略呈弧状,通过笔画繁简调整空间,避免“状如算子”。王羲之小楷淘汰了隶书的“波磔” 笔法,将横画收笔“燕尾”改为回锋,竖画收笔“悬针”改为“垂露”,使楷书脱离隶书母体,成为真正独立书体。
图片
临摹王羲之的小楷,便是在学习正统纯正的楷法,为学习魏碑、唐楷奠定基础。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亿腾证券,散户配资网,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