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的“全球玩家”梦正迅速破灭!
他在国际舞台上“连开两枪”,高调干涉中国内政,话音刚落,法国国内的政治风暴却已将他拖入深渊。
一场信任投票,可能让他的政府轰然倒台,彻底撕下“战略自主”的伪装。
法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被拴住脚的全球玩家
在国际舞台上,法国总统马克龙似乎总能掀起波澜。
他时而高调倡导欧洲“战略自主”,时而又在敏感的地缘政治问题上频频出手,试图在全球棋局中扮演关键角色。
展开剩余93%然而,聚光灯之外,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正在他自己的国家上演。
就在他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局势相提并论,被指两次干涉中国内政的话音还未散尽时,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已在巴黎酝酿。
他的政府,正悬于一场信任投票的利刃之上。
一旦失败,现任政府将应声倒台,而总理贝鲁,则可能成为马克龙任内第六位黯然离职的总理。
这种强烈的反差,恰恰揭示了马克龙执政的核心悖论:一个越想在世界面前展现力量的领导者,其国内的权力根基却越发显得脆弱不堪。
他的外交雄心与内政现实,仿佛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相互拉扯,将法国拖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困境。
任何宏大的外交叙事,都需要坚实的国内支持作为后盾。
可对马克龙而言,他的“后院”早已乱成一团,让他这位全球玩家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
眼下这场政府危机,导火索是一份在7月15日公布的财政紧缩计划。
这份计划堪称“狠辣”,打算一口气削减高达438亿欧元的公共开支。
具体来看,国防、社保和养老金支出将被冻结在今年的水平,医疗保健预算更是面临腰斩的命运。
不仅如此,政府还计划裁掉三千名公务员。
官方的说法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债务危机。
毕竟,法国的国债总额已经飙升至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14%,远超欧盟设定的红线。
但这套说辞,显然无法安抚民众。
议会三大反对党派一致表示反对,左翼团体更是准备发动全国性的示威,抗议这些直接冲击民生的削减方案。
政治上的虚弱让马克龙的处境雪上加霜。
他的复兴党及其盟友,在议会中仅占163席,距离289席的绝对多数门槛差得太远。
这种“朝小野大”的格局,意味着任何争议性法案都可能成为压垮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他的前任总理巴尼耶,就是因为不信任动议而下台的。
总理府快成了旋转门,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正是马克龙执政阵营民意低迷的最直观信号。
面对财政悬崖和政治僵局,外交似乎成了马克龙转移矛盾、争取支持的救命稻草。
他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高调姿态,很难说没有考虑到法国国内超过六百万穆斯林人口的因素。
在极右翼国民联盟步步紧逼的压力下,他需要通过外交议题来回应特定选民群体的关切,巩固自己日渐萎缩的基本盘。
可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终究是饮鸩止渴。
财长朗伯德发出的警告振聋发聩:如果政府倒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能就会介入。
这对一个心心念念追求“战略自主”的大国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讽刺。
说一套做一套的战略自主
“战略自主”是马克龙挂在嘴边的标志性口号,他试图塑造一个理性、深远、能带领欧洲摆脱对美依赖的领导者形象。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证明,这更像是一种顺境中的自我包装。
危机来临时,所谓的“自主”往往会迅速让位于机会主义式的摇摆。
他对美国态度的转变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拜登积极联合欧洲的时期,马克龙高唱反调,大谈自主。
可当面临特朗普政府可能施加的关税大棒,以及美国或许会从欧洲抽身的巨大压力时,他立刻改弦更张。
近期,他不再强调“战略自主”,反而开始主动向美国示好。
为了拉近与华盛顿的关系,他不惜在对华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
他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相提并论,其意图昭然若揭:以此说服特朗普政府,别放弃对乌克兰和欧洲的支持。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将中国的核心利益当作了换取美国安全承诺的筹码。
他似乎忘了,早在2022年,中方就已明确反对这种荒谬的类比。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巴以问题上。
今年7月24日,马克龙宣布计划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并附加了“非军事化”和“完全承认以色列”等条件。
此举看似是在扮演独立调解人的角色,展现法国的独特影响力。
然而,这番表态立刻引来了核心盟友的猛烈抨击。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致信表达强烈不满,声称法国的决定会助长反犹主义,并划下9月23日犹太新年前撤销决定的最后期限。
美国驻法大使也公开批评法国在打击反犹暴力方面做得不够。
尽管法国总统府回击内塔尼亚胡的言论是“卑劣的恶意操纵”,外交部还召见了美国大使库什纳,抗议其言论“不可接受”且违反了不干涉内政原则,但这种姿态性的强硬,无法掩盖其在现实中的孤立。
说到底,其外交决策的背后,始终有经济利益的影子。
无论是对以色列高达140亿美元的军售市场,还是巴勒斯坦重建被视为的万亿美元潜在商机,都让他的“战略自主”沾染了太多的现实色彩。
想当欧洲大哥奈何没人跟
西方世界内部日益加深的分歧,客观上为马克龙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舞台。
在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背景下,欧洲确实需要一位领导者来填补权力真空。
马克龙显然想成为那个人,但他似乎总是高估自己的影响力,采取的姿态往往过于激进,结果非但没能整合盟友,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孤立。
在如何援助乌克兰的问题上,他的表现尤为典型。
在特朗普与普京会晤,俄乌停火谈判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一个由法国和英国主导的“自愿联盟”正在探讨向乌克兰派兵的可能性。
然而,这一提议在欧盟内部应者寥寥。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的回应最为直接,他公开表示意大利绝不会派一兵一卒,还言辞讽刺地挖苦马克龙。
这种公开的“打脸”,让法国颜面尽失。8月21日,法国召见意大利大使,抗议其“不负责任”的言论。
但这种外交摩擦,恰恰暴露了欧盟内部信任的缺失,法国的领导力号召根本“政令不出巴黎”。
跨大西洋关系同样陷入了信任危机。
美国副总统万斯要求欧洲为乌克兰的战后安全承担更多责任,这本该是“战略自主”的绝佳契机。
可现实是,欧洲不仅实力不足,内部意愿也四分五裂。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盟友之间已经开始相互利用对方的内部弱点进行施压。
美国大使对法国国内反犹问题的指责,就是赤裸裸的干涉内政,这表明传统的信任关系正在瓦解。
即便在看似取得一些成果的巴勒斯坦问题上,也难言成功。
法国虽然联合了英国、加拿大等共15个西方国家在纽约签署联合声明,呼吁停火,但这恰恰公开化了西方阵营内部与美国、以色列的立场对立,加剧了分裂而非团结。
马克龙的任何一次“出格”举动,都会立即在盟友圈中引发警惕。
传闻他曾考虑出席中国的九三大阅兵,消息一出便在西方引发了争议和批评。
这让他试图在东西方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变得步履维艰。
结语
马克龙的执政困境,本质上是结构性的。
他试图在一个国力相对衰退、社会共识瓦解的法国,去扮演一个需要强大国力与内部团结来支撑的全球领导者角色。
这种巨大的错位,导致他的政策在雄心与现实之间反复撕扯,最终落得个内外交困的局面。
他的“演员式”政治风格,在顺境时或许能包装出光鲜的形象,但在危机四伏的当下,却显得力不从心。
他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更倾向于用转移矛盾的策略来应对危机,而这最终只会不断透支他的政治信誉。
马克龙的悖论,或许不只属于他个人,它更像是所有试图在后美国霸权时代,维持全球影响力的欧洲传统强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如果不能首先解决国内盘根错节的结构性问题,重建社会共识,那么任何宏大的外交叙事,最终都可能沦为一座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
法国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在不断收缩的实力与从未改变的抱负之间,找到一个更为现实的平衡点。
发布于:安徽省亿腾证券,散户配资网,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