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携狂风暴雨登陆广东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时强度为台风级13级,此前其强度一度达到超强台风级,最大风力17级以上。
台风登陆前,全省上下严阵以待,全力筑牢抗击台风坚固防线,广东多地实施“五停”。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狂风中坚守,在暴雨中逆行:医生和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急诊、住院、透析等服务仍正常运行,守护患者的健康平安;地质工程师们在地灾隐患点仔细排查,确保万无一失后又匆匆奔赴下一个巡查点;电力抢修人员逆风前行,保障电网稳定和居民用电安全……
正是因为有了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逆行与坚守,台风下“静默”的城市才能正常运转。风雨中,这些平凡的守护者为我们构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
01
彻夜在岗守护患者健康
23日19时,“桦加沙”步步逼近广东沿海,风声呼啸,预警不断升级。市民们纷纷加快脚步回家避风,广州地铁1号线车厢里,只有零星几名乘客。
在坑口站,陈劲龙独自上车,手里提着一个小包,里面放着换洗衣物。他的目的地不是家,而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天清晨,作为老年医学科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的他必须准时出现在病房,为41位平均年龄高达89岁的患者查房。
尽管广州实行“五停”措施,医院普通门诊暂停,但急诊、住院、透析、放疗、化疗等服务仍正常运行。
回到科室,陈劲龙推开办公室的门,眼前那张不足1.2米宽的折叠椅,是陪伴他度过无数个夜晚的“床”。
“有重症患者的时候,哪怕不该我值夜班,我也必须守着,就睡在这张椅子上。”他说。
那盏彻夜未熄的灯,成了患者和家属的“定心丸”。他们心里早有默契:只要看到办公室的灯亮着,就知道医生还在,心里也就安稳了。
这个台风夜,注定不平静。
20时许,一名93岁的老爷爷突发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一度跌至每分钟35次,情况危急。陈劲龙立即使用药物处理,调整为乙丙肾静脉注射,经过紧急干预,患者心率逐步恢复。
21时许,一位新转入科室的70岁男患者病情加重:脑梗合并急性心梗,引发严重心衰和睡眠呼吸暂停,出现低氧和情绪不安。
由于患者家属未能及时赶到,陈劲龙紧急为他接上CPAP呼吸机,科室护士赖晓欣则整夜守护,持续安抚其焦躁情绪。凌晨时分,患者病情才逐渐稳定下来。
“还好都救回来了。”陈劲龙说得很轻,但每一个“平稳”背后,都是医护人员整夜未曾放松的观察与调整。
老年医学科与其他科室不同。这里的患者平均年龄接近90岁,大多同时患有心脑肺肾等多种慢性病,病情复杂,稍有波动就可能危及生命。
“老年人情况变化太快了,有时候要边用药边看反应,必须有人在身边盯着。”陈劲龙说。
正因如此,即便在台风天,科室仍有4位医生返岗,保障治疗和康复如常进行。凌晨6时,护士开始第一轮巡房;早上8时,陈劲龙带队查房,将41名患者一一看完。
“灯亮着,我就在。”陈劲龙说,患者和家属的一句“谢谢”带来的成就感,就是他们坚守岗位最大的动力。
02
奔赴一线排查灾害隐患
24日下午,因台风“桦加沙”实施“五停”的广州进入“静音模式”。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的办公室里却依然忙碌。
“‘桦加沙’个头大、强度强,又恰逢天文大潮期,带来的浪潮影响不容小觑。”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首席预报员、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副主任罗军说,从上个星期开始,中心就已经开始为迎接“桦加沙”的考验忙碌起来。
台风从海上来势汹汹,他们的工作很关键——要精准研判海上浪潮的变化,为防御决策部署提供支撑。罗军介绍:“团队将打磨了3年的易淹没区分布图作为防御决策支撑产品,转发给沿海各地市,在做好此次台风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容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台风登陆前,身着亮黄色“广东地质”马甲的地质工作人员奔赴防风防汛一线,仔细排查各类地质灾害隐患,为各地做好风险防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桦加沙’强度大、水汽充沛,其带来的持续特大暴雨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省地质局江门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江门中心”)水文环境调查部工程师石威风指着电脑屏幕上的雨量等值线图说。
石威风所在的江门中心要利用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平台,结合最新气象预报,提前向当地有关部门发出预警,才能及时转移相关区域群众;同时还要对已知的地灾隐患点、在建工程、切坡建房点进行再排查,找出这次台风带来的新风险点。“一旦接到险情报告,我们就要立即出动,开展应急调查,指导应急处置。”
“台风期间的持续降雨,会让土壤含水量极度饱和,一些原本稳定的斜坡也出现了失稳迹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石威风说,除了依靠经验,更离不开团队协作和技术支撑,他们车上就配备了无人机、激光测距仪等装备。
“台风一刻未结束,我们的步伐就不能停歇。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底线,就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前线。”石威风和组员检查好装备,匆匆奔赴下一个巡查点。
03
迎风抢修点亮万家灯火
“10千伏朝南线经无人机特巡无异常。”9月23日,南方电网广东江门台山供电局指挥中心技术人员紧盯台风路径、风速雨量等关键数据实时更新的动态地图,各类智能设备全天候监测。
连日来,广东电网各级生产指挥中心内,无人机、机器人、高清摄像头、灾害监测等各类设备24小时实时回传数据,帮助技术人员有效监控电网运行状态。
“科技应用是防台风的关键力量。”技术人员劳子弘说,依托数据,技术人员科学研判风险、精准下达指令,指导运维人员提前消除隐患,构建起立体的防御体系。
24日上午,广东省沿海大部地区已是狂风骤雨。上午9时,广东台山沿海进入台风12级风圈,下川岛上一处户外开关箱在狂风中被杂物击中。
“设备故障,必须立即停运!”台山供电局下川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陈宜就火速带领抢修人员逆风前行,靠近故障点、冷静操作、迅速完成停运处理,保障了电网稳定和居民用电安全。
风雨中,温暖人心的还有高速服务区为滞留司乘提供的临时安置点。
随着周边城市陆续采取“五停”措施,20余辆大货车只能选择在佛开高速雅瑶服务区休息,待台风过境后离开。9月24日11时许,滞留在服务区的司乘仍有44人。
正在值班的佛开高速路政中队长王超第一时间带领队员将所有滞留的车主和旅客劝离引导至主楼室内临时安置点休息、避险。同时,还免费为司乘人员提供热水、泡面、矿泉水及提供手机充电服务,解决基本生活需求。
“本以为困在这会很狼狈,没想到服务区安全又贴心!”货车司机张师傅捧着热泡面感慨道。台风天,值班的高速路政工作人员为滞留司乘撑起了一把“安全伞”。
采写:南方+记者 黄进 黄叙浩 厉思璇 刘倩 李赫 申红洲
通讯员:吕峰 廖海媚 卢玉玲 魏星 肖玉 向进 沈甸 李少杰 粤交集宣
统筹:彭琳 尚黎阳
亿腾证券,散户配资网,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